最近,河南郑州一位男子躺在床上发烧,体温飙升到39.2℃,他用手机拍下了被窝里的情景:掀开被子,白烟滚滚而出,仿佛置身于桑拿房。当事人说,自己吃了退烧药后就睡觉了,被窝里热得直冒汗,热醒后才发现床单和被子都湿透了。无独有偶,广州一位62岁的阿姨,感冒发烧后用“捂被子”的土方法退烧,结果当天中午就头晕呕吐,下午意识昏迷,医生赶到时,她呼吸急促,体温高达40.5℃,最终进了ICU。新冠政策调整后,很多人感染新冠出现了发烧等症状,但很多人对退烧方法存在误区,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
发烧是身体的“战斗警报”
当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免疫系统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迅速拉响战斗警报。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它们就像坚固的城墙,阻挡病毒的入侵。病毒一旦突破这道防线,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就会被激活,开始与病毒展开激烈战斗。此时,身体会开启“无差别攻击模式”,体温升高,就像把身体变成一个“高温战场”,让病毒难以生存。而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则时刻监控着身体状况,记录病毒信息,为下一次战斗做好准备。在这个过程中,身体还会出现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这是因为身体在集中力量对付病毒,代谢率降低。
一般来说,发烧会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体温上升期,免疫系统发现病毒后,启动炎症反应,身体开始发抖、颤栗,就像在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热身准备。接着是高热期,白细胞与病毒激烈斗争,产生大量热量,体温急骤升高,心跳也加快,身体仿佛变成了一个“高温锅炉”。最后是退热期,战斗结束后,体温逐渐恢复,身体开始出汗,就像在打扫战场,排出多余的热量。
退烧药不是“体温开关”
很多人一发现身体发热,就马上吃退烧药。但专家告诉我们,并不是发热就需要用药。人体的体温通常在36.0-37.0℃之间波动,当体温达到或超过37.5℃时,就称为发热。医生一般建议体温达到38.5℃时再吃药,这是因为人体的免疫细胞需要一定的温度刺激才能活跃起来,当体温达到38.5℃时,免疫活性被完全激发,免疫力大幅增强,更有利于身体战胜病毒。不过,具体什么时候吃药,还是要看个人的不适情况。如果感觉非常难受,口干舌燥、浑身酸痛,甚至影响睡眠,那就应该先照顾自己的感受,适量用药。需要注意的是,感冒药、退烧药等都是缓解症状的药物,并没有预防作用。用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注意用药间隔,避免短时间内反复吃药,以免过量引发不良反应。
发烧时的“禁忌三件事”
发烧期间,除了合理用药,还有三件事千万不能做。首先是捂汗。如果发烧时感觉发冷,适当捂一捂可以让汗液带出热量,起到降温效果。但如果体温已经升高到38℃、39℃,再捂汗就相当于给身体“加温”,不利于皮肤散热,还容易导致高热惊厥。而且,捂汗会使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可能导致脱水、体力不支,甚至神经系统损伤等严重后果。其次是洗冷水澡。虽然冷水澡看起来能降温,但这种物理降温方法无法降低人体的核心温度。而且,冷水的刺激可能会让身体受凉,进一步加重发烧症状。最后是酒精擦浴。发烧时,皮肤血管扩张,高浓度酒精会使皮肤收缩,导致寒战,不仅不利于散热,还会增加患者的不适感。
如果体温在37.5℃-38.5℃之间,优先选择物理降温方法。比如多喝水,让身体有充足的水分来帮助散热;适当减少被子和衣服,让身体能够正常散热。如果这些方法效果不佳,可以选择温水擦浴,用30℃左右的水擦拭身体,或者洗个温水澡。也可以用冷冻过的湿毛巾、酸奶、冰袋、冰贴等敷在额头或脸上,帮助降温。
发烧时,不要过于焦虑,给身体一些时间来调动自身的防御机制。但如果出现精神状态不佳,持续几天高热不退,或者发热同时伴有剧烈头痛、呕吐、腹痛等情况,那就需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治疗方案。
发烧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免疫系统在前线与病毒殊死搏斗。我们能做的,就是正确应对,避免误区,让身体尽快恢复健康。下次遇到发烧,记得这些小知识,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