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为什么吃饭会想吐

近日,患者黎先生高高兴兴地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疝和腹壁外科康复出院了。出院的时候,他感慨万千,对医生和护士说:“我终于可以像个正常人一样吃饭睡觉了,真的很感谢你们,你们辛苦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黎先生如此感慨呢?

黎先生,原本也是和绝大多数人一样,过着正常的生活。可从3年前开始,他就出现了反复嗳气的情况,同时伴有胸骨后的烧灼感、恶心不适。一年前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并且出现了反酸及呕吐的现象,基本每次餐后半小时都呕吐,无论吃粥粉面还是米饭,呕吐物多为刚进食未消化的食物。因为怕营养跟不上,黎先生还是坚持进食。但由于呕吐得多,他近一年来消瘦了20余斤,晚上也常常因反酸而惊醒,严重影响睡眠质量。黎先生先后去往多家三甲医院就诊,行胃镜、胶囊内镜、胸腹部CT及消化道造影等检查,提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继发胃食管反流。黎先生口服多种抑酸剂、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后来他打听到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疝和腹壁外科有专门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和胃食管反流病,遂挂了范国勇副主任医师的专家号就诊,并办理入院。

入院后,黎先生手术意愿比较强烈,但是疝和腹壁外科姚干主任医师、范国勇副主任医师、张庆峰副主任医师等讨论后认为食管裂孔疝与胃食管反流病并不能很好解释其餐后呕吐情况,所以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检查。特别是咽喉头颈外科的李增宏医生为黎先生做了食管测压检查,结果提示:食管胃结合部(GEJ)流出道梗阻。为此,范国勇再次组织了科室内讨论,且与多名外院教授进行线上讨论及分析,结合患者的症状及相关检查,得出诊断为:1.贲门失弛缓症;2.滑动型食管裂孔疝。黎先生每次餐后呕吐的“罪魁祸首”终于找到了,就是贲门失弛缓症!贲门失弛缓症引起的食管胃结合部流出道梗阻很好的解释了黎先生餐后呕吐症状,即每次餐后大部分食物积集在食管不能进入胃内消化,所以呕吐为未消化食物。

医生随即为黎先生安排了手术。手术由范国勇副主任医师主刀,邓旭明医生为助手,为黎先生行全麻下腹腔镜Heller肌切开+食管裂孔疝补片修补+胃底折叠术。术后,在甘瑞容护长带领的护理团队精心护理下黎先生恢复很快。术后第2天,他就高兴地告诉医生睡了个好觉。术后第5天,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未见食管瘘及胃—食管反流征象,予拔除胃管、腹腔引流管后进食流质。术后第6天进食半流,无呕吐及反酸症状,术后第7天伤口恢复良好,遂办理出院。

科普知识:


一、什么是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以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障碍,和食管体部无蠕动为主要特征的原发性食管动力紊乱性疾病,也被称为巨食管症或贲门痉挛。本病病因尚不明确。


二、 根据病因不同,可将贲门失弛缓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1、原发性贲门失弛缓症

目前神经源性学说普遍被大家所接受。贲门失弛缓症的病理改变主要是神经而不是肌肉。食管的运动和食管下括约肌(LES)的舒缩功能受中枢迷走神经,颈胸交感神经以及肌间神经共同支配。食管远端包括LES壁内神经系统有两种重要神经元:一种为胆碱能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兴奋食管平滑肌引起收缩,另一种是抑制环形肌层的非肾上腺能非胆碱能神经元。有研究表明,贲门失弛缓症肌间神经丛的乙酰胆碱脂酶阳性神经减少,伴LES乙酰胆碱脂酶活性减低,减低了乙酰胆碱的水解速度,导致堆积,升高了平滑肌的收缩力,导致发生贲门失弛缓症。


2、继发性贲门失弛缓症

继发性贲门失弛缓症,也称为假性贲门失弛缓症,指由胃癌、食管癌、肺癌、肝癌、胰腺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南美锥虫病、淀粉样变、结节病、神经纤维瘤病、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慢性特发性假性肠梗阻等所引起的类似原发性贲门失弛缓症的食管运动异常。


3、典型症状

本病早期可无任何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出现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胸骨后疼痛不适、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

(1)吞咽困难是本病最常见、最突出的症状。时轻时重,常因为情绪、食物刺激引发吞咽食物困难。后期吞咽困难可能持续存在,吃流质食物也有可能有梗阻的感觉。

(2)食物反流在餐后几分钟到几个小时内出现未消化食物的反流是第二常见的症状。因为食管与气道密切相连,食物反流后容易误吸,导致出现咳嗽、咳痰,发生呼吸道感染或吸入性肺炎。

(3)胸骨后疼痛或不适疼痛性质不同,可能是闷痛、刺痛,也可能类似心绞痛。

(4)体重下降症状比较严重或者病程比较长的患者,会因为长期进食困难,导致体重下降。


4.治疗

贲门失弛缓症治疗原则是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促进食管排空。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贲门失弛缓症急性期如何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机体摄入足够能量。

(2)贲门失弛缓症一般有哪些治疗措施?

发病期间尽量少吃不好消化的固体食物,多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粥、面片汤。

(3)贲门失弛缓症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许多药物可减少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但临床治疗效果欠佳。硝酸酯类及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使用较多,但口服药物仅用于临时缓解症状,短期有效率可达50%~70%,长期(1年后)疗效差。

(4)内镜治疗

包括内镜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球囊扩张治疗、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等。

(5)贲门失弛缓症手术治疗

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术+胃底折叠术,在西方国家广泛开展,与传统的开放式手术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小、住院时间短、康复快、手术瘢痕小、疗效佳等优点,有逐渐取代传统开放手术的趋势,已经成为手术治疗的首选。对贲门失弛缓患者来说,腹腔镜下Heller肌切开术+胃底折叠术是一种有效且疗效持久的治疗方式,且术后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低。



供稿:疝和腹壁外科
编辑:孙凯
审核:陈润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