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为什么怕冷又怕热

关于人体“温度”的几个参数

我们通常说,人体正常体温是37℃,指的是人体的核心体温,即躯干深部和脑深部组织的温度。

其他外周浅部组织温度称外周温度;而皮肤表面的温度称皮肤温度。

通常说,人是恒温动物,指的就是核心体温维持在以37℃为中心的一个狭窄的范围内波动。

皮肤温度根据是否暴露和部位存在巨大差异。

一般在适温环境(下面介绍)下,躯干皮肤温度在32℃左右,四肢远端即手脚温度要低得多,一般在28℃上下。

下图所示,不管人处在高或低的环境温度下,外周和皮肤温度尽管有显著差异,核心温度却维持在37℃上下。

强调皮肤温度是因为人体与环境热交换就是通过皮肤进行的。

生理状态下人可以耐受,也是体温调节中枢可以调节的生理温度极限是35℃和42℃,超出这个范围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病理损害。

人体的适宜环境温度

人体最适宜的环境温度是24~28℃。

指的是,人在全裸,处在无风,空气相对湿度50%环境,静息状态下可以仅依靠皮肤血管的收缩舒张调节散热速率就足以维持核心体温稳定的空气温度,这个环境也称适温环境。

如果是在水中,这个温度是33~35℃。

可见,人体对环境温度的要求是很苛刻的,这也是一年下来,不是感觉冷了就是感觉热了,似乎只有冬夏没有春秋季节的原因。

人体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为什么这么苛刻?

37℃是生理活动最为适宜的温度。

人体一刻不停的生理活动和肌肉运动在不停的消耗能量,所消耗的能量除了少部分转化成对外的机械功,其他最终全部转化成热量,主要通过皮肤与环境之间通过辐射、对流、传导,以及必要时的出汗等四大途径散失到空气中。

也就是说,人体本身是一个自产热体,需要不断散失热量,这就要求环境温度不能太高,具体来说,必须低于皮肤的平均温度,即32℃。

低多少呢?

在完全休息的状态下,这取决于基础代谢率的高低所产生的需要散失的热量的多少。

经过实验验证和核算,科学家得出的环境空气温度的上限是28℃。

意味着,在这个温度下,只要进行体力活动,仅依赖皮肤就不足以充分散热,就会出汗。

一旦环境温度超过皮肤平均温度的32℃,四大散热途径中辐射、对流、传导全部失效,只有通过出汗来的散热。

这也是为什么32℃以上气温下即使一动不动一样会出汗的原因。

如果在水中,这个温度上限就是35℃。

这是因为,水的导热性高于空气20倍,散热效率高3~5倍。

相应的,这个温度的下限,即仅依赖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血流量减少散热可以维持核心温度稳定的空气温度是24℃,水温是33℃。

低于这个温度,仅靠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热量散失就难以维持核心体温稳定,我们就会感觉到寒冷,。

这时,就需要通过行为来减少热量丢失、增加热量产生,或者采集外源性热量。

比如,穿衣服,比如运动,比如晒太阳,比如住房子,比如生火或暖气取暖。

其中,作为“裸袁”,身体毛发的退化,导致人不通过行为来改变的、可以耐受的低温环境远远高于其他动物。

也就是说,人比其他动物更怕冷。

这一点,我们中国人表现的似乎更为突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