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海绵为什么叫海绵

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这句话相信用过海绵的人应该都深有感触(指作用)。而我们生活中用来擦洗和吸水的(人造)海绵,实际上原型来源于海底一个庞大的种群:海绵动物门,或者称为多孔动物门(Porifera)。


多孔动物们少量家族成员一览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8550种活海绵被科学地归为多孔动物门,该门由四个不同的纲组成:


寻常海绵纲(Demospongiae),包含了全部海绵种类的90%,也是最具多样化的海绵纲。


六放海绵纲(Hexactinellida),具有硅质的六辐骨针,相互交叉形成网格状骨骼,看上去像是一件工艺品,因而也被称为“玻璃海绵”。


钙质海绵纲(Calcarea),以具有碳酸钙构成的骨针为主要特征。

(密集恐惧症慎点哦!)

一种黄色的钙质海绵


同骨海绵纲(Homoscleromorpha),2012年才被正式从寻常海绵纲中分离出来成为新纲,它们与寻常海绵纲的重要形态差异是其具有光滑的表面结壳或裂片形状,通常出现在浅海,但也有少数在深海深处被发现,属于最稀有的一类,大约有 117 种。


被分离出的Homoscleromorpha


动物还是植物?


海绵最初被认为是一种植物,在16世纪中叶,著名生物学家卡尔·冯·林奈为海绵建立海绵属(Spongia),并把它们分在了藻类植物门。因为海绵基本不会移动,即便用手触碰也不会有任何反应,以当时的生物分类学来看,这就是妥妥的植物没跑了。


直到近代显微镜应用于生物学后,人们才揭示了生物更为本质的核心所在,发现海绵原来根本没有肌肉、器官甚至脑子,只不过是一大团细胞组成的集合体,没反应也实属正常。


海绵块切面图


而它们能以如此“残破不堪”的身躯挤进动物大家族的原因在于:组成海绵身体纤维结构的蛋白质与我们肌肉肌腱、韧带和皮肤中的蛋白质是相同的。这也意味着在亿万年前的演化分支上,早已奠定了海绵作为动物的基础。


说到演化,海绵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前寒武纪时期,在我国贵州,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距今约6亿年前的贵州始杯海绵化石,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海绵化石。

贵州始杯海绵化石(图片来源于新华网)


它们虽然很古老,但数亿年来却与“进化”搭不上边,与其他多细胞动物相比,它们的外皮层构造、营养吸收以及胚胎发育等方面都非常原始,几乎只比原始动物强了一丢丢。因此动物学家一致认为海绵自成一脉,且在系统树上位置最低,为了区分,将其称为“侧生动物”,其他多细胞动物则叫做“后生动物”(是动物界除原生动物门以外的所有多细胞动物门类的总称)。


佛系的海绵生活


海绵幼体时期如同浮游动物一般随波逐流,只有当接触到岩石、珊瑚、贝类以及其他外物的时候,才会附着在上面,然后一直待在这里。


海绵的形状也千奇百怪,有的像瓶子,有的像壶,有的像盘子,还有的干脆长成了一大块儿,这是由于海绵附着的外物不同以及生长方向不同所导致的,但它们的基本构造都是囊状,其一端附在外物上,另一端则有一个大的开孔,叫作流出孔。囊体中央有一个大空腔叫水管腔或中央腔,体表则有许多小孔,也就是流入孔。


寻常海绵纲中形状不一的海绵


在海洋中,海水由流入孔进入到水管腔,然后再经由流出孔排出体外,这套水流的路线也被称为“管道系统”。不过,海绵的身上虽然全是“孔”,但水不会自己流入流出,必须要有一股压力来推动水流朝着一个方向运动,而这一工作由海绵中的领鞭毛细胞担任。


箭头表示水流方向,从a口进入,b口流出


其中,领鞭毛细胞的领具有伸缩能力,可以带动鞭毛一起运动,最快时可达到1秒内振幅1.2毫米,从而产生压力,使水不断地流入和流出。


此外,由于海绵一般固定在一处不动,这套系统其实也相当于海绵的进食系统,水流中带进的食物包括细菌、藻类原生动物和有机物的碎屑等。绝大部分食物都被领鞭毛细胞裹挟吞食,形成食细胞再次进行消化和吸收。


由于全世界海绵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海绵就像一个个宝库等待着科学家们去探索,比如谁能想到岩石海绵内部藏着一座动物骨骼筑成的“巴黎圣母院”;沐浴角骨海绵柔软的骨针可制成软垫或清洁工具;淡水海绵中可能暗藏着神经细胞的起源......谁能知道下一块海绵中又隐藏着什么样的惊喜。



- 作者信息 -
鱼鱼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银奖获得者,清蒸鱼头、麻辣鱼头等各种鱼头爱好者。

主要参考来源

1.吴宝铃. 中国的海绵动物[J]. 生物学通报, 1954(04):18-22.

2.曹石. 古老的多细胞动物——海绵[J]. 化石, 1981(01):25+28.

3.https://en.wikipedia.org/wiki/Sponge

4.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iZa7FW7zLU

5.https://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artful-amoeba/sponges-the-original-animal-house/

6.https://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artful-amoeba/lowly-sponges-conceal-astounding-architecture/

7.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3015-2

8.https://www.digitalatlasofancientlife.org/learn/porifera/homoscleromorpha/


图片皆来源于网络

排版 | 萝卜娟

审核 | 六朵、苍翼蝴蝶、淡定珠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