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身(Sashimi)这个词并不是中国发明的,而是源自日本。刺身一词是日本室町时代(1392-1573年)开始产生的。关于这个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解释是“刺身”是tachimi(たちみ)的转音,其中tachi是日本的刀的称呼。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刺身”是“左进”之义,其中“左”的音读是sa,“进”的音读是shin。
一、刺身在日本的早期名称刺身这一名称至少在十四世纪末已经产生,并已相当流行。最早使用“脍”(日语发音:namasu,なます,也作鲙)字来概括刺身和类似食品。“脍”是指生的鱼丝、肉丝,也可指醋泡的鱼丝、肉丝。而“sashimi”(さしみ,刺身)在那时只是指“脍”的一种烹调技法。直到酱油传入日本并广泛使用后,刺身(sashimi)才逐渐发展成指称类似目前刺身的名称。
二、刺身在日本的书写形式“刺身”二字是用训读汉字书写的形式;古时也常用假名书写(如《御汤殿上日记》文明十五年十月一日,即公元1483年)。前两个音节“sashi”用“刺”来书写。最初写法并不稳定,古代曾经使用过“指味、差身、差味、差酢、刺子、刺躬”,读音都是“sashimi”,较多的是用“指身”来书写(见《铃鹿家记》,应永六年,即公元1399年)。后一个音节“mi”多用“身”来书写,意思是指肉。
三、刺身在日本的异名“刺身”原是关东地区的称呼,有的时候也被称为“uchimi”(日文写作“打身”,意为覆盖物)和“tsukurimi”(日文写作“作身”,意为拼盘)。是关西的一种称呼,一般简单称为“tsukuri”(作り);也可称为“tsukuritoiu”(作身)。
四、刺身在日本的语源关于“刺身”一词的来源有许多种说法:
1. 一种解释是刺身是“tachimi”的转音。“tachi”是日本的刀的称呼。
2. 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刺身是“左进”之义。“左”的音读是“sa”;“进”的音读是“shin”。富山县正好把刺身读成“sashin”。
3. 一般的解释是:“刺”为切成小块或薄片,或解释为切成并摆放成拼盘。至于“身”则大多解释为肉。
4. 另一种解释是:“刺”是串起来的意思,因串起鱼腮而得名;而“身”就是腮的称呼。
五、刺身与中国文化刺身其实源自中国古代的“鱼脍”,历史相当的久远,可以追溯到周朝。早在周朝有吃生鱼片的记载。现在出土的青铜器“兮甲盘”铭文记载:“周宣王五年,周师于彭衙迎击猃狁,凯旋而归。大将尹吉甫私宴张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烧甲鱼加生鲤鱼片。”这说明中国早在公元前823年就已经有了生鱼片的食用记录。至今在中国的两广等地区还保留着吃鱼生的习俗。不过刺身这个词确实不是中国发明的,而是日本特有的词。后来随着文化传播,刺身这个词也逐渐被中国人理解和接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