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身体疼的事儿。这段话是古代医书里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听起来有点古老,但其实讲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疼痛问题。我尽量用大白话,结合咱们家庭常用的中医中药知识,给大家讲明白。
黄帝问: 哎呀,这疼是怎么回事?它打哪儿来的?叫什么名字啊?
岐伯答: 这疼啊,通常是风、寒、湿这三种家伙跑到了我们身体表面,就是肌肉和皮肤之间。
咱们先说说这“风寒湿”是啥?
风: 你可以想象成刮风,它喜欢到处跑,所以疼起来也可能一会儿这儿,一会儿那儿。寒: 就像冬天冷一样,它会让东西收缩,所以疼起来会感觉发紧、发凉。湿: 就像下雨天,它粘粘乎乎的,所以疼起来会感觉沉重、酸胀。这三个家伙跑到肌肉和皮肤之间,就开始“搞事情”了。 他们挤压肌肉,让肌肉产生“沫”,这个沫就像我们出汗一样,是身体的一种反应。
接下来重点来了:
沫遇到寒冷会聚在一起: 就像水滴遇到冷会凝结成冰一样,这些“沫”遇到寒冷会抱团,形成“小疙瘩”。“小疙瘩”挤压肌肉导致分裂: 这些抱团的“小疙瘩”会挤压肌肉,把肌肉纤维挤开,造成损伤,这就是我们感觉到的“疼”。疼了之后,神就来了: 这里说的“神”,你可以理解成身体的自我修复机制。身体感受到疼痛,就会调动气血来修复。气血来了就发热: 为了修复,身体会加快血液循环,所以疼痛的地方会感觉发热。发热后疼痛就缓解了: 气血疏通了,肌肉的损伤被修复,疼痛就会减轻。疼痛缓解后,又出现“厥”: 这里“厥”不是晕倒的意思,而是说气血流通不畅,导致肢体发冷、麻木。“厥”了之后,又可能引起其他麻痹: 肢体麻木后,又可能引起其他地方的麻痹或者疼痛,就好像连锁反应一样,如此循环往复。**
那么,我们在家应该怎么做呢?
防寒保暖: 避免受凉,尤其是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下,要多穿衣服,注意保暖。祛风除湿: 可以用一些中药泡脚,比如生姜、艾叶,或者用红花、当归泡脚,帮助身体驱散风寒湿。活血化瘀: 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活动,例如散步,或者按摩疼痛部位,促进血液循环。中药调理: 如果疼痛比较严重,可以考虑吃一些中药,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常用的中药有:桂枝: 可以温阳散寒,适合受寒引起的疼痛。麻黄: 可以发汗散寒,但要注意用量,不宜长期服用。羌活、独活: 可以祛风除湿,适合风湿引起的疼痛。当归、川芎: 可以活血化瘀,适合气血不畅引起的疼痛。这里特别提醒大家:
不要乱吃药: 中药也属于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要辨证论治: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引起疼痛的原因也不同,不能千篇一律地用同一种方法。重在预防: 平时注意保暖,避免久坐久站,多运动,才是预防疼痛的根本。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原因,对症下药。记住,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好爱护它! 如果疼痛持续不缓解,一定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