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为什么老是紧张

社会不是围着某些个体运转的,所以除了少数人之外,大多数人并不清楚某个具体个体的能力到底如何,只能通过有限的表现和特定的数据来衡量这个人的能力。多数个体也经常会感慨因为紧张等原因而没有表现好,从而丧失了或者错过了一些东西。

有人认为是因为重视某事某人,所以面对这些时才会紧张,如果觉得无所谓,那就不会紧张。这种说法对也不对,紧张是社会交往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生理心理综合状态,是一个随着交往过程而会随时发生变化的一种即时状态,有可能开始的时候不紧张然后变得紧张,也有可能刚开始紧张后面不再紧张,也有可能在他人的影响下改变自身的紧张状态,所以人为什么会感到紧张,是一个值得分析和讨论的话题。

虽然紧张是人之常情,那些在社会、他人看来不该紧张的人,在某些时候也难免会有一些紧张,比如功成名就的人面对自己的亲人、爱人时,又比如虽然经历过但又不得不再次面对某些特定场景时,等等;但是紧张终归会影响个体的表达,让个体在有限的机会或时间里无法表现出全部的能力和观点,从而导致错过或者失去一些东西,所以如果可能的话,多数人还是应该去了解人为什么紧张,然后尝试减少自己的紧张状态,如果再有可能的话,可以尝试学会在某些紧急状态下强行压制紧张状态。

1. 人为什么紧张

紧张是一种心理生理的综合状态,所以现实中紧张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本次尝试将这些因素拆解为下方的条目,以求可以更准确描述这些因素如何导致紧张情绪出现。如果需要分析自己或者他人为何紧张时,需要综合多角度因素考虑,不能执着认为只是某一个特定原因导致的。

1.1. 认知错误

回想过去的经历,多数人在面对某个特定场景时都会紧张,这个场景就是在多人面前去表达、展示自己。哪怕成年后面对这种的场景时,多数人还是会很紧张,甚至不敢把握这个机会而选择推脱或者逃避,这种情况下导致紧张的原因就是认知错误。

个体认知是和本民族、国家文化及社会主流价值观高度相关的,不少人愿意相信中华文化圈的个体普遍内敛,不愿意也不善于表达自我的观点和情感,而英美文化圈的个体则更善于也更愿意公开表达自我。这种印象是怎么来的回想接受过的教育和过往经历,相信多数人小时候都听到过类似“人来疯”的形容词,而且这个词常用来批评孩子的行为过于外向且不够体面。也就是说,很多人在小时候是有愿意在外人面前表达自我的天性在的,只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压制了这种天性,以至于在潜意识中也将表达自我定义为一种负面的、羞耻的行为,所以多数个体在再次面对类似的机会时,会因为潜意识感到了羞耻而表现为紧张的状态。

1.2. 不够自信

经常能看到或者听过的类似的情况,技术人员在多人面前进行演讲时,开始总是扭扭捏捏显得十分紧张,一旦涉及到所熟知的技术领域,整个人就会变得十分自信,完全没有任何紧张可言,但结束了技术部分,回归正常的演讲内容时,整个人就又显得十分紧张。

上述的现象可以说明导致紧张的一种常见原因——不够自信。当个体面对自认为不擅长或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时,因为担心影响形象、造成损失加之面对未知的恐惧、慌乱感,共同导致个体表现出紧张状态下的典型特征。

1.3. 过度准备

老话说,无知者无畏,当个体不知道正在面对什么时,就不会害怕、紧张;反过来说,当认为面对的事情十分重要时,个体就很容易感到紧张,常见的比如各种考试、面试、商务谈判、情侣间见父母等各种典型场景。面对类似的场景时,准备阶段一般不会表现得十分紧张,可以利用所掌握的资源、技能等进行充足甚至过度的准备,但当直接面对具体场景时,个体往往会表现得十分紧张,从而完全无法表达出自己为此所作的准备内容。

这种情况一方面有重视且害怕损失的因素在,另一方面也有过度准备导致不知道具体该如何表现的因素在。面对一件事时,如果过度准备且缺少经验和足够的自控力,则很可能表现出一种混乱的状态,这种混乱也会导致产生现实偏离预期的判断,二者共同影响下,个体就会表现出紧张状态下的典型特征。

1.4. 放大感受

有时候紧张是在社交过程中产生的,是临场的反应,这种情况下的紧张感并非来自于个体的认知和感受,而是来自于对外界反应的观察和分析,常见的场景有,熟悉的人突然用陌生的方式称呼自己,和他人交流时突然提到不相关的话题等。

个体在社交过程中根据对方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言行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因为对方的反应而感觉紧张就相对不那么正常了,这种情况下感觉紧张可能是因为在分析中过度放大了对方的感受,然后个体方提高了重视度和降低了自信,从而导致了紧张的产生。

1.5. 缺少勇气

有时候个体已经独立或在外界的帮助下,了解了所面对事情的重要性和可能带来的影响,但真正面对的时候仍然感到紧张,常见的场景有,等待某些结果公布时,有了分析结果后做决定时,等等。

这种情况是面对现实时缺少勇气和责任感的表现,其实心中已经有了或积极或消极的预期,积极预期时害怕小概率的失败,消极预期时期待小概率的逆转,总归是缺少直面损失和失败的勇气,从而感到了紧张。

2. 如何压制、缓解和减少紧张

2.1. 提前演练

通过提前演练的方式避免因紧张而导致发挥失常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不论是涉及少数个体的小活动,还是某些群体的大活动,提前演练都是避免因为个体紧张等因素导致活动表现效果不好的最佳解决办法。

提前演练需要投入足够多的资源,大型活动可能有资源去做,但很多时候因为资源和时间是无法进行提前演练的;而且这种方式只限于单向社交、参与各方都比较理性,以及存在标准规划的各种活动,而实际的多数情况下,交往是相互的而且无法预料到对方可能的行为,此时就无法通过提前演练的方式来避免紧张的产生。

2.2. 欺骗自己

欺骗自己也是减少紧张的一种常见方法,比如在演讲时把下面的观众都当做蔬菜或者动物等不会和自己产生交互的,也不会影响自己状态的事物。

除此之外,则还可以通过心理暗示等方式,改变自己对于将要面对事情的主观态度和认知,当自己对将要面临的事情没有过度的准备和重视之后,就能够更容易以平常心的方式去面对,也就能够减少紧张的产生。

2.3. 生理调整

紧张终究会表现为具体的生理行为,可能是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不发抖,言语结巴等,那么也就可以通过压制这些生理活动去改变紧张的状态。常见的可以通过调整呼吸、也可以通过外界的化学物质比如抽烟,还可以通过运动产生的化学物质等方式从生理上去减少紧张带来的生理影响,从而去缓解自己的紧张状态。

2.4. 消极预期

紧张很大情况下是因为有了积极预期且害怕积极预期消失或不愿意看到某些资源消失而产生的状态,所以某种意义上,只要对所面临的事情进行足够消极的预期,做最坏的打算,那么就不会再面对事情时因为害怕损失而产生紧张状态。

这种方式的适用性会比较窄,适用于那些事情已经基本确定,只是需要平衡自我心态的场景。因为在消极心态下采取积极行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如果可以的话,以消极的心态去做积极的准备是最好的选择,也就是常说的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2.5. 责任转移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通过责任转移的方式也可以大幅缓解甚至完全避免紧张的产生,这种方式适用于因过度重视或者放大感受而产生的紧张状态。责任转移正常来说是从转移本不该自己承担责任的角度出发的,但是在一些紧急关头,通过推卸责任以求达到自我表现更为良好的目的也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2.6. 削减情绪

紧张是以主观情绪为核心的一种心理生理综合状态,出发点是情绪,所以只要从削减个体的情绪入手,就可以从根源上减少甚至避免紧张情绪的产生。

但人并非只有消极情绪,很多时候也需要利用积极情绪以求达到更好的自我表现,而削减个人情绪,结果往往是积极和消极情绪同时削减,从而让人变成一个没有什么情绪的生物体。所以这种方式只有认为生活中消极情绪的比例过重,并且产生了太多不好的影响时,才可以选择这种方式去减少包括紧张在内的消极情绪对生活产生的不良影响。


总之,紧张是生活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调味品,多数时候不需要在意,表现出紧张说明自己是一个圆满而真实的人,随着人生阅历不断增加而慢慢的去改善、减少紧张的表现可能是最合适的选择。当然不少人为了获取某些社会资源和地位,需要让自己的表现超出平均值,甚至超出自己身份下该有的状态,那么就需要了解人为什么紧张,并通过上面提到的各种方式去缓解自我的紧张表现。

更深层分析来看,紧张是个体自我认知和自我表现在不平衡状态的对外表现,真正能够减缓或者消除紧张的方式就是不断去丰富自我认知,然后让能力和认知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找到二者的平衡后再面对各种事情时,个体的心态、重视度和能力就能达到一种完美的平衡,既不会因为紧张而无法完全表达自己,也不会因为过度表现而怀疑自我过去和现实的存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