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春熙路的浓花茶社里,张光武与友人敲定“龙抄手”三字时,未曾料到这场以谐音“龙”喻“隆”的商业决策,竟成就了一部四川小吃的史诗。不同于其他老字号的家族传承,龙抄手的基因里镌刻着巴蜀特有的江湖气——三个茶馆伙计的创业故事,恰似成都平原“众人拾柴”的集体智慧凝结。
说那个年代,抄手这类的宵夜通常都是晚上用担子挑起卖的,专门给一些看戏散场的有钱人当宵夜吃。当时街上有很多卖抄手的,龙抄手的创始人呢,耳朵不是很好,大家就叫它“聋抄手”。后来公司合营之后,又觉“聋”字写出来不好看,便改为龙抄手。
二、沉浮80年:一部成都小吃进化史(1940s-2020s)1950-1970s:1950年之后,龙抄手从原来的华兴街搬到悦来场。由公私合营变为国营之后,规划给成都市饮食公司统一管理。老员工回忆:“每天凌晨3点开工,竹竿压面声能从厨房传到春熙路口。”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那一汪清亮的浓汤:“以老母鸡、猪肘子、棒子骨、猪肚、猪蹄、排骨加水煮沸,再用文火慢熬,其间以鸡蛋清加水搅匀,分次滴入汤中,网住浮物,然后除去,制成的汤清澈见底,”也就是现在大家说的用猪骨、鸡骨、鲫鱼三料同熬,鱼骨增鲜、鸡骨提香、猪骨补醇,熬足6小时直至汤色奶白,据说当时是清汤舀起时需“挂勺成线”方算合格。也有传闻计划经济下食材受限,骨汤一度改用猪骨粉冲调,那时候就有老食客哀叹“丢了魂”。
@热心市民张女士 永远记得她于八十年代末吃过的那碗原汤龙抄手。“汤汁有点泛白,喝起之鲜,每次都要把汤喝完!”这是喜欢原汤的“至味必淡”的味觉追求!
同时龙抄手早期还有两个味道,红油和海味,海味抄手当时也是尤其的出名,和原汤使用猪骨等材料不同,海味用的是干贝与鱿鱼干的鲜味物质(谷氨酸钠+肌苷酸)来吊汤,甚至你能在汤中看见淡菜和火腿!这样的龙抄手光是听说就已经让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了!
1963年,龙抄手门店就已经出现在春熙路的黄金口岸。每天早上6点-8点,龙抄手只卖海味面。专门卖给上早班的工人吃。直到8点之后,抄手这个时候才正式开卖,每天的量其实不多,看得见的香菌、玉兰片、鱿鱼和金钩,那个时候每碗8分钱,远远低于当时的市场价格,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好吃不贵,接地气的成都名小吃!
改革开放后,龙抄手春熙路总店重拾传统工艺。1989年推出“小吃宴”,将抄手与钟水饺、赖汤圆等12道成都名小吃组合,单日营业额突破万元(相当于当时工人半年工资)。一个套餐上桌,小盘小碗里面都装的不多,这样吃点儿那样吃点儿,最提劲的是,这一盘吃下来,基本上把成都绝大多数传统小吃都能吃完。而且当时很多80后去到春熙路逛街,走到龙抄手点一个套餐,也算是正儿八经的下了一次馆子了!(据网友回忆,2000年左右龙抄手的小吃套餐就已经卖到了29元一份,包含抄手,担担面,钟水饺,甜水面等)
1995年注册商标,龙抄手成为全国首个工业化生产的地方小吃,冷冻抄手销往海外华人市场。
三、舌尖上的“撕裂成都”:传统派与网红派的交锋如今龙抄手已形成连锁化经营版图,全国门店超200家。中央厨房统一配送的冷冻抄手,让制作时间从15分钟压缩至5分钟;馅料新增虾仁、香菇等品类,蘸料开发出藤椒、蒜香等十余种风味。
龙抄手的摊子越做越大,可越来越多的老成都们却觉得龙抄手越做越杂,套餐越来越多,抄手没有好好的传承下来,又是担担面又是钟水饺的。也差不多是从龙抄手走红网络开出越来越多的连锁店开始,龙抄手开始逐渐淡出成都人的饮食日常,提起龙抄手,更多的老顾客都说它“怪死难吃!”“嚯外地人吃的!”。
龙抄手的真正精髓:面皮,汤底和馅料。早期抄手皮厚易破,张光武引入北方制面工艺,用鸡蛋清和碱水揉面,将面皮厚度控制在0.2毫米(约为3张A4纸),薄至透光却不破,这项技艺至今被列入成都非遗名录。馅料使用的猪肉必选“二刀坐墩肉”(后腿肉),肥瘦3:7手工剁碎,拌入姜汁、花椒水去腥,再掺入冷藏高汤,使馅料煮熟后形成“爆汁”效果。至于汤底,前文有讲原汤和海味汤底的详细制作。
在成都老饕眼中,真正的龙抄手必须满足三大铁律——面皮透光可见馅料纹路、馅料肥瘦比例严格遵循3:7黄金配比、骨汤需每日现熬。
一碗简单的龙抄手,背后是创始人背后多次的改良增强,也是店铺从上到下的做餐饮的一条心,那时候龙抄手的后厨,分工非常细。有专门的人和馅儿调味、包抄手、煮抄手,再由服务员统一端上桌。这种“一抄手,多工序,一碗汤,百味生”的特质,恰是成都的包容性文化隐喻——既包容八方来客,又坚守本土根脉。
如今,开这么多的连锁店,引入更加高效的运营人员,营销策略,以前记忆中的龙抄手街边摊变成了一个餐饮综合体。
大众点评数据显示,龙抄手春熙路店常年位居“成都美食打卡TOP3”,95后外地游客中,88%会前来打卡拔草发朋友圈。
虽说餐饮店铺也应该与时俱进,但是这样的龙抄手总是给人陌生之感,以往早起第一个进店的顾客,都会喊一声:“一碗头道原汤抄手!”现今却也是再也见不到了。
四、舌尖上的悖论:非遗光环下的文化困局从市井小吃到文化符号,龙抄手的百年历程折射着中国饮食现代化的典型困境。当我们在标准化与个性化、商业性与文化性之间反复权衡时,我们不得不追问:被量化的究竟是小吃本身,还是背后的人情温度?那些消失在报表里的“手感”“火候”“心境”,或许才是饮食非遗最珍贵的非物质遗产。在预制菜狂飙突进的今天,龙抄手的故事提醒着我们:真正的“老字号”,不该只是商业标签,更应是活态的文化生命体。
这碗承载着蜀地集体记忆的馄饨,终将在传统工艺的坚守与现代性的博弈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平衡之道——正如那薄而不破的面皮,既需承受沸水冲击,又要守护馅心完整,其中的智慧,或许正是中华饮食文明留给世界的终极命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